──以下出自《綻放如妳》一書
「對多數人而言,這種『愛上一個人』的感覺其實都是因為某種熟悉感,以及為了控制、佔有,並滿足某些需求。這是為了填補我們內心的某種缺憾。我們以為自己愛對方,但其實是在為小我尋求關愛。我們只顧著幻想雙方是兩個成熟大人,今後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心理還像個小孩。希望對方能替自己完成還沒做完的內在功課。雖然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但在情感上,仍是幼稚的孩子。儘管衣冠楚楚,我們並沒有資格被稱作『大人』。」
「我們在沒有完全長大時,不僅經常將需求投射到別人身上,還會把自己的情緒全都倒給他們。同時,還希望他們能滿足我們對自身的幻想。在童年時失去的東西越多,這樣的幻想就越大,於是就越期盼別人能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我把這種關係動態稱為『雙胞胎乞丐』。身處這段關係的兩個人都期待另一方可以填補自己。抱持強烈渴望的他們把手伸向對方,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一輩子都未能滿足的需求。他們沒有發現兩個人其實都同樣空虛。」
「由於兩個人都很依賴對方,控制慾和佔有慾非常明顯。他們默默創造出各種條件,藉此把嚴苛的要求與期待加諸在對方身上,很自然就導致了控制與佔有。這不難理解,如果我們認為對方必須使我們變得完整,自然會想掌控他。如此一來,愛情就變質了,它沒有讓我們獲得自由、充滿力量,反而只是一味佔有。」
「當必須仰賴對方來建構自我認同,就會為了這段感情而捨棄我們的獨特個性;試圖和『另一半』合而為一,我們反而變得更加破碎。匱乏向來只會帶來匱乏,唯有富足才能創造富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改變現代的愛情觀念。在有能力愛另一個人之前,一定要先學會『堅定地愛自己,同時滿足自身的需求』。」
「如果我們希望在一段感情裡獲得療癒,那麼衝突或背叛就不再是種爭議,反而是內在整合的有力關鍵。經常自我檢視,就會不斷看見自己的倒影。我們越是療癒並深愛自己,那個受傷的小孩就會變得越模糊,同時轉變成堅強而完整的大人。」
「自我療癒能使心靈獲得自由。這樣的自由也會由內而外展現出來。當一個人的心得到解放時,就可以帶領另一個人獲得自由。唯獨那些破壞自身內在真實的人,會繼續破壞他人的真實自我。」
「我們沒有意識到,『覺得自己被別人傷害』會削弱我們的力量,而不是讓我們充滿力量。責怪他人會使我們感覺自己擁有力量,但那只是暫時的。當我們的內心還像個孩子時,被當成『好人』看待是很重要的目標。如果能夠察覺這一切是怎麼束縛住我們,就會發現這是小我意識的一種渴望。」
「真實自我不需要被他人或自己以任何特定方式看待,它就是如此真實且自由。我們覺醒之後,就不再沉溺於幼稚的劇情,會開始正視自己的真實處境,不再像個孩子那樣幻想,讓生活奠基於『真實』(而不是『幻想』)上面。」
「真實自我一旦開始成長,我們會變得無法容忍那些虛假的角色和偽裝,原本的關係動態也會因此扭轉。這時,我們會清楚聽見一道召喚──兩個相互契合的真誠靈魂,希望能從最深刻而完整的層次來認識彼此。」
「當兩個完整的靈魂結合在一起,他們之間不存在任何義務和契約關係。他們對彼此的愛源自於圓滿,所以不會有需求與控制慾產生,雙方都放下了一切糾結。如此一來,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成為怎樣的人。此時,當他們各自針對自己的內在圓滿下功夫時,他們珍貴的本真與自由都不會遭到另一方的破壞,因為和滿足彼此的需求相比,這兩樣東西更加重要。不再依賴彼此會讓我們逐漸獨立自主,並且具備成長的能力。不再懷抱不健康的執著,我們之間的愛情因此進入超然自得的境界。」
「真正愛一個人意味著真正愛自己,也就是了解自己。一旦覺醒就會發現,我們不曾好好地愛自己,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想認識自己,就必須展開自我探索的旅程。」
「踏上這趟旅程會讓妳們捨棄虛假的自我,同時使自己的內心變得和諧。妳們開始對自身的每一個部分懷抱愛與疼惜,無條件地自我接納。如此一來,妳們也能對其他人這麼做,和他人之間不再有分別。妳們很快就會發現,過去的一切都只是幻覺──別人無法否定妳們,能否定妳們的人只有自己。」
「這樣的愛情不需要依賴他人,正因為如此,我們不會試圖控制或佔有另一個人。這樣的愛源自於內在圓滿,所以不會為了滿足自己而吸取他人的資源。我們之間的關係從『單向依賴』變成『相互支持』。我們會覺察他人的意識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並允許他們維持這種狀態。我們會尊重他人找尋真實自我的過程,即便這意味著他們將就此離開。我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同時也讓他人獲得寶貴的自由。」
「愛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感受,複雜、微妙、具有很多層次─它是種化學反應,囊括生理、心理、情感,還有精神層面。它充滿活力、無比熱情,卻也很短暫,而且不能量化。這股力量只能被感受,永遠都無法真正變得具體。」
「所謂的『愛一個人』是指能同情對方,而不夾雜對自己的感受。從本質來看,愛是一種『自由』的情感,這也表示它說來就來、無法預料。它自然而然地發生,不能被強迫、被壓抑,也無法事先規劃或安排。它不能被約束。因為擁有生命,它會不停地改變,就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它不會維持不變,而會不斷進化。若是想用某種規範加以束縛,只會扼殺它的精神與本質。想規定愛要如何展現、何時跟誰在一起(或是在一起多久),會令愛喪失原有的美好─或許這種感受依舊珍貴,但已經不是我們所謂的『愛情』。」
「因為真愛超越了理智,以及『你和我』這樣的二元思維,那些明白它不是種人生代辦事項,也沒有截止期限的人才能領略它的超然。它不僅沒有邏輯和道理可言,也與個人意志無關;它是自然迸發出來的。雖然我們必須理解這一點,愛的感覺並非可以任憑意志開關。」
「那些體會過這種愛情的人通常會用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像是『偉大』、『深刻』、『崇高』、『超凡脫俗』,以及『心靈相通』。只用『愛』來稱呼它,感覺太過狹隘,因為這種愛情超越個人、無所限制。那些曾經被它感動的人覺得自己彷彿體驗過置身天堂的滋味,他們很清楚這樣的經驗難能可貴。」
「愛是一股極為強大的能量,是『全然的自我實現』。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體驗這種愛情。只有那些已經讓小我意識退散、無拘無束地生活的人才擁有這樣的資格。唯有在拋棄一己之私時,一個人才會察覺這種愛情的存在。」
「這種『崇高』的愛不會要求回報,或者兩個人必須相互匹配。它只是單純地為愛而愛。它無私地付出。因為它的本質是自由,它必須自由自在地來去。沒有所謂的責任與義務。它桀驁不馴。它真誠而坦率。既沒有花稍的裝飾,也不存在各種規則、條件、承諾、窺探或束縛。」
「只要我們持續仰賴愛情來建立自我認同,就會永遠受其支配,同時也無法真正擺脫它帶來的負面情緒:怨恨對方,覺得自己被否定、背叛,或是被拋棄。這些情緒都源自於某種錯誤的愛情觀。」
──以上出自《綻放如妳》一書
關於婚姻
「明白愛情經常改變與轉化,我們就會停止控制它。我們了解它有時效性,並且會讓自己去感受各種高潮與低潮,但不會緊緊抓住它。如果愛情超過保存期限,我們卻拚命緊抓著它不放,愛不僅會變質,還會帶來憤怒、懊悔與怨恨。若我們了解愛情是有生命的東西,就會意識到用法律契約把我們一直綁在一起,有違愛情的真實本質。」
「婚姻重視『時間長短』勝過一切。每個結婚周年都有各自代表的物品,前四年分別是『紙婚』、『棉婚』、『皮婚』、『花果婚』,第五年是『木婚』,而第十年是『錫婚』。若一對夫妻結婚屆滿二十五、五十和六十年,這些象徵時間的物品就變成了金屬和珠寶,分別是『銀婚』、『金婚』和『鑽石婚』,似乎暗示在此之前的『成就』都不值得一提。這段時間的婚姻品質如何,還有成長的幅度都不重要,我們只在乎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有多長,才不會從內在轉變的角度來探討。」
「我們被這種『年限模式』嚴重洗腦,只會從『投入時間』的角度來看待它,而對自己在這段期間有何感受略過不提。文化灌輸的婚姻觀念深植心中,導致我們很害怕用任何新穎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婚姻。」
「婚姻的典範必須從『年限』轉移至『成長』。當我們做出這樣的轉變時,就不會再用時間長短來衡量一段婚姻成功與否,而是會改以自我成長與學習作為衡量標準。一旦原本的年限模式轉變成『成長模式』,婚姻的境界將因此提升,因為兩個人在親密連結的同時,也應該享有充分的自由。」
「如果兩個人得依靠法律契約的約束,才能一直待在一起,我們必須問的問題是:『這兩個人是否應該在一起?』我們是否太習慣失去自主權,所以認為忠誠與婚姻年限遠比個人的成長和自由更重要?『愛情與婚姻的舊典範』和『愛情與自由的新典範』之間有著很大的分歧。事實是這樣的:無論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契約關係,人都會改變心意。舉例來說,一個二十四歲的人下半輩子都必須為了她現在做的決定付出代價,這究竟有什麼道理可言?」
「在舊有模式裡,結婚的目的是長期陪伴,以這個前提來說,自然是首重『婚姻年限』,婚姻的品質則不重要。這種舊模式把婚姻當成孩子能安穩長大的唯一方法。這樣的做法奠基於恐懼、控制與佔有,以匱乏與無價值感作為運作基礎。現在明顯到了該進行『典範轉移』的時候,若非如此,就不會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夫妻最後因為離婚而鬧得不可開交。」
「我們必須採取全新的婚姻模式,以『成長』而非『婚姻年限』為基礎。在這樣的模式裡,選擇、自由與富足是一段婚姻的基本要素,不再是基於恐懼、義務和契約關係。如果我們的婚姻改以不同的準則,像是成長、尊重、真誠、自由作為基礎,世界將會變得很不一樣。我們會容許彼此成長並進化,而不會阻礙對方。若對方必須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或者進入另一個人生階段,我們都可以理解。我們會平靜地放手,心平氣和地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仰賴離婚法庭或律師。我們將真正變得富足、不再匱乏。」
「要顛覆根深蒂固的婚姻制度,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我們必須以嶄新且大膽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還有我們的伴侶。比起認為『事情應該是怎樣』,我們更重視對方獨特的自我表達,並且相互連結、彼此支持。若一段婚姻即將畫下句點,夫妻雙方都該慶祝這樣的轉變,而不是感到羞愧與被排擠。」
「文化使我們對在婚姻中遭受任何不正常對待感到極其羞愧,所以始終保持沉默。我們自我欺騙,假裝這些不好的事不曾發生。沒有要對方負起責任,反而不斷消極地責備自己。我們之所以會自我責備,是因為急著想控制越來越無法掌控的外在處境。沒有選擇勇敢地採取行動,譬如重視自己的各種界限,或是離開不被尊重的關係,而是一直消極地想取得控制權。我們會想像各式各樣的可能情境,以為這樣子一切就會變得不同,例如:『如果我剛才說話時沒有提高音量,對方也許就不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
「無論結婚與否,正視不正常的關係、荼毒或虐待,是我們改變處境的唯一方法。如此一來,我們就有勇氣說『不』,並且開闢出通往勝利的道路。承認自己身處不正常的關係,不會讓我們變得軟弱。相反地,正視遭受虐待的事實,我們就能削弱這樣的力量,同時開始擺脫它所帶來的種種限制。」
「當兩個人在清楚覺察的情況下交換結婚誓詞時,這樣的誓詞就具備不同的品質與能量。由於他們以一種超然的方式愛著彼此,也充分理解這段感情具有時效性,就不會把自己和對方永遠綁在一起,而是會大聲宣告,他們和成長、真誠以及真實自我緊密結合。他們不會做出對未來的承諾,只會對『當下』做出許諾。他們不會說未來將如何參與對方的生活,只承諾在每一個當下都會優先展現自我,並且重視自己。」
「一對情侶在內心圓滿的狀態下說出結婚誓詞,就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選擇是否繼續留在這段感情裡。他們所說出的這些誓言,是為了讓一個人保有他的本真(這比任何事都重要)。此時的他們都了解,只要這段感情以成長與真誠作為基礎,其餘的一切都將因此變得有意義。他們都明白,婚姻必須優先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的心聲、他們所懷抱的人生目標,以及他們的真實自我。他們都答應支持對方找回優勢,同時也保證,不會阻礙對方─即便這將使他們走上不同的道路。」
「在這種全新的典範底下,離婚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它不像舊模式那樣把兩個人的心分開,相反地,它只會被視為一種轉變。『離婚』不是離開對方或那個家庭,而是脫離那些對於逐漸成長的新自我不再有用的事物。我們不再抱持二元對立的思維;我們會相互支持,並且讓彼此都能自在地忠於自我。沒有所謂的贏家或輸家。最後的結果對每個人都有好處;一個人的勝利,就是所有人的勝利。」
──以上出自《綻放如妳》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