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綻放如妳》,想起了從小到大發生過的很多事情。我記得我從國中開始,對於自己的外表就有很大的焦慮,我總是覺得自己的臉太大、鼻子不好看、小腿太粗、皮膚太黑、全身不夠纖細;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大家公認是美女的人身上,看著他們細緻的五官、白皙的皮膚、纖細的身材,經常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羨慕感在心裡面翻攪,到後來甚至有一種酸楚的感覺;當我越是羨慕別人的外表,越是覺得自己的外貌相形見絀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越焦慮。我整個青春期好像都在對抗這種因為外貌焦慮而產生的無價值感,但卻沒有能力去思考這其實是社會對我們的一種洗腦,整個社會一直透過各種媒介 (電影、電視、小說) 或是集體社會氛圍來傳達一種扭曲的集體信念:『美』才是有價值的、『美』才是有人愛的、有人愛的女性才是有價值的女性。
在求學期間,我也一直在跟『好學生』這個標籤對抗,在比較小的時候,老師和同學為我貼上了這個標籤,有一段時間,我也以自己的優秀成績感到自傲,但是後來遇到越來越多成績比我優秀的同學時,我的自信心漸漸被摧毀,甚至覺得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後來當我的靈魂開始覺醒之後,才發現這樣的人生其實就是被社會和小我主宰的人生,我活在社會的觀感之下,追尋著一些虛假的目標,跟自己的靈魂很疏遠,不知道自己靈魂的真實樣貌,所以經常感到很空虛……所謂的靈魂覺醒,也是要從打破社會對我們的種種限制開始,我們必須要開始連結到自己的靈魂,感受自己的靈魂的本質和渴望,而不是活在眾人的虛假眼光中,這樣我們才能從這一場集體社會幻夢中醒過來。
要破除小我的執念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小我對自己的認知都是來自於社會--來自於別人認為我們是怎麼樣的人的虛假概念,我們的小我也會不自覺地想要扮演這樣的虛假角色,以便迎合別人的期望。當我們的靈魂開始覺醒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會感到非常的空虛,因為破除了小我的虛假形象後,我們可能暫時還連結不到自己的靈魂,所以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靈魂的追尋需要花一點時間,我們需要好好地療癒我們的創傷,好好地跟我們的創傷人格和解、跟小我和平相處而不是被他控制,並且重新擁抱我們的內在小孩,用愛去滋養我們的內在小孩,只要可以重新跟內在小孩建立充滿愛且有意義的關係,並且多做那些可以滋養內在小孩的事,我們慢慢就會找回自己靈魂的真實樣貌,逐漸從小我意識轉換到靈魂意識,開始活出靈魂真正的力量!
以下內容出自《綻放如妳》一書--
「長久以來,我們都沒有清楚意識到這一點。多數女人早在少女時期就被訓練成這樣─她們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肯定與讚美,這就是我所謂的『三重威脅』。我們用它們來掩飾內心的空虛(我們的本質原本要在內心成長、茁壯)。由於我們對真實自我欠缺覺察,這三重威脅產生了催眠效果,在不知不覺中主導我們的行為。」
「我前面所提到的『本質』,指的是存在於自我核心的某種個性,它不會受到任何外在目標的束縛。只要可以自由探索,並且鞏固自己的本質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問題在於,比起我們自己,其他人在我們心裡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這正是導致我們心理病態的根源。我們受他人影響的程度是很驚人的。」
「根本不需要有人一個字一個字告訴我,社會對於我作為女人有什麼樣的期待,我在五歲時就明白這件事了。我知道,他們期待我廚藝精湛、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並且將孩子教育得很好。隨著年紀漸長,這份期望清單變得像尼羅河一樣長,美麗、纖瘦、時尚、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都被加進清單內。接下來,還有一堆追加項目,例如擁有好膚質、好身材,以及一頭閃亮的長髮。當然,這些規範來自一個西化、工業化的社會,或許在泰國稻田裡工作的女人不會被灌輸這種觀念,然而,她很有可能會在兩性關係中向某種有害的權力差異屈服,同時被要求扮演不符合她真實自我的角色。」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必須偽裝自己。我們的母親不斷將這些文化規範傳遞給我們。我們不曾質疑這些規矩,而且也從來不認為自己該這麼做。兒時的我們是如此天真,一味相信我們的長輩。假如他們要我們向某位神明禱告,只要我們看到他們這麼做,就會依樣畫葫蘆。假如他們告訴我們不能相信其他人,我們也會抱持相同的觀念。假如他們告訴我們,皮膚黝黑的人是劣等人,這些人必須趕出我們的國家,我們不僅會相信他們、和他們懷抱同樣的想法,甚至還會以為欺負黑人的我們是好孩子。假如他們教導我們同性戀是錯誤的行為,我們則會變得『恐同』。我們承襲了這些社會價值觀,任何歧異都會導致我們的內在混亂。」
「我們都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但這樣的自由意志是有其侷限的。就如同吃自助餐時,我們的選擇會受限於廚師和餐廳老闆的廚藝與偏好。我們其實是在別人已經做好的選擇當中做選擇。長久以來,我們甚至沒有做出任何選擇,只是盲目遵守文化和父母親訂下的種種規矩,穿著、職業、信仰(可能連配偶也包含在內)都是由我們的原生家庭預先決定好的。認清我們的選擇權被剝奪到何種程度,正是覺醒的關鍵。」
「我在很久之前就發現,有許多傳統(尤其是印度傳統)雖然很美好、值得保存下來,卻也同時充滿了父權思想與各種壓迫。問題不在於傳統本身,而在於被世人奉為圭臬。這些傳統和我們自身的價值感連結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果它們提供的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實上,很多傳統都奪走了我們的純真,因為它們要求我們遵守規範,而不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渴望。」
圖片來自Pinterest, Vanessa Van Edwar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