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靈性煉金術』一書
**************************
又或者,你們會走向另一極端?你們會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不願放下嗎?這種情況也常常發生。你們可能長久以來都覺得自己是外在境遇的受害者,例如成長過程、伴侶或工作環境。某一刻,那些影響你們的負面事物讓你們產生憤怒的情緒,而與這種內在憤怒連結可能帶來自由,憤怒可以讓你們擺脫這些負面事件的影響,走自己的路。然而,你們也可能因此太沉浸於憤怒之中,再也不願放開。如此一來,這個憤怒不但沒有成爲一扇門,反而變成生活方式。於是某種形式的受害者狀態就形成了,而這跟療癒完全無關,它阻止你們眞正進入自己的力量中。
爲情緒負責,而不是把情緒當成絕對的眞理,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們把情緒當眞理,而不是當作「不理解的爆發」,就會根據情緒行動,而這會讓你們做出偏離中心的決定。
這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那些「被給予過多情緒自由」的孩子身上。他們變得狂野、無法控制,成了小暴君,這是不對的。情緒混亂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一樣不舒服。
簡單來說,你們對待自己的情緒,要麼太過嚴厲,要麼太寬大 (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樣)。我希望多談一點過於寬大的情形,因爲現在這個情況爭議很大。從六〇年代開始,人們就有共識,認為壓抑情緒不是件好事,因爲那樣做會扼殺一個人的自然和創造性,也就是在扼殺自己的靈魂。社會會製造出有紀律而服從的小孩,他們更注重規則,而不是内心的低語——這是個悲劇,無論對社會或個人而言。
但是另一個極端——那種認爲情緒是正當的,以至於讓它接管並控制你們生活的方式——又如何?
你們可以好好觀察自己內在是否有這樣的情緒——讓你們珍惜到將之視爲眞理,而不是看到它們的本質:因不理解而引起的爆發。這些就是讓你們認同的情緒。矛盾的是,這些往往也是帶給你們痛苦的情緒,例如無力感(「我沒辦法」)、控制欲 (「我會處理」)、憤怒 (「都是他們的錯」),或悲傷 (「生活很悲慘」)。這些都是痛苦的情緒,然而在另一個層次上,它們又有 某種特殊的東西,讓你們緊抓不放。
以無力感,或者說「受害者的感覺」爲例。這種情緒模式有其好處,它可能帶來安全感,讓你們從某些義務或責任中解脫。「我沒辦法,不是嗎?」這是個黑暗的角落,不過似乎很安全。而與這個情緒長久認同或沉浸其中所帶來的危險是,你們會與眞正的自由、與內在的神性核心失去了連繫。
在人生旅途中,有些事情可能會激起你們內在的憤怒或憎恨,這是有正當理由的。可能是青春期發生的事,也可能是稍後的人生,甚至可能發生在前幾世。而有意識地與這些情緒建立連繫,覺察到內在的這些憤怒、悲傷或其他的強烈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某一刻,你們必須爲自己的情緒負責,因爲這些情緒構成了你們對外在事件的反應。
歸於中心,處於清明和靈性平衡的狀態,意思就是爲自己內在的所有情緒負責。如此就能在內在情緒——例如憤怒出現時,認出它,並告訴自己:「這是我對某些事件的反應。我完全了解這種反應,也打算釋放它。」
生命終究不是要「變成對的」,而是要變得自由和完整。釋放掉已經成爲生活方式的陳舊情緒反應機制,才是眞正的解脫。
我們可以說,關鍵就在於如何在壓抑情緒和沉浸於情緒之間找到一條微妙的中庸之道。在這兩種極端中,你們被餵養的見解和理想並不符合靈性煉金術的本質。靈性成長的本質是不壓抑任何事物,但同時爲它負起完全的責任。我感覺到這個,選擇了這樣的反應,如此我就能治癒它。要主張自己的主權,這就是我眞正想說的。
也許這其實並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一條不同的路。一切都跟靈性主權有關。當你們接受內在所有的一切,就超越了它們,成了主人。主權既強硬又溫和,它完全允許,但又需要強大的紀律:勇氣和誠實的紀律。
主張自己的主權,成爲那些常常在背後折磨你的情緒碎片的主人。與它們建立連繫,負起責任。不要讓自己被無意識的情緒傷痛所驅動,它們總讓你們走偏,阻止你們走向内在的自由。你們的意識才是治療者,沒有任何人可以爲你們恢復支配情緒的力量,也沒有任何外在工具或途徑可以帶走這些情緒。只有帶著力量、決心和慈悲覺察到它們,才能將這些情緒釋放到光之中。
在情緒層次變得完整和自由,是靈性成長最重要的一個面向。我想用這句話作結:「不要讓事情變得比它本來所是的更難。」靈性之路是條簡單的路,只跟「愛自己」和「內在的清明」有關。它不要求任何特定的知識、儀式、規則或方法,你們靈性成長所需的一切,都在你們之內。
在一個安靜的時刻,進入自己感受的那一面,讓它告訴你們,你們内在有些什麼需要被釐清、被清理。信任直覺,在這上面下工夫;信任自己,因爲你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你們走向愛與自由的獨特之路的主人。
圖片來自 Pinterest, Mindfulness Exercis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